近來的動畫作品,有越來越多是由輕小說作品改編,慢慢的改變了原先漫畫改編獨占的情形而成為改編動畫的大宗,有趣的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一點日本動漫產業轉變的端倪。
動畫產業是屬於文化產業的一環,所以當然會有文化產業本身的問題,也就是高風險,這點在動畫產業更加的明顯,因為製作動畫的成本耗費甚鉅,如果動畫製作後觀眾不買帳,對於動畫公司以及贊助商都是損失慘重,最糟的情形就是動畫公司因而破產或是贊助商退出,所以比起原創動畫作品,由其他作品改編至動畫無非是種降低此種風險的作法。以往都是由較有名氣的漫畫作品改編至動畫,然而隨著越來越多廠商的進駐,他們都希望可以藉由動畫大賺一筆,所以需要更多的改編動畫,因此有了一季20~30部動畫,整年下來可能超過100部動化作品的現況,即便漫畫作品在怎麼樣的多,受限於集數、動畫化的可能以及人氣種種要素,本就不可能永久負荷這麼龐大的數量,因此輕小說慢慢的成為改編動畫的主力之一。
輕小說因本身具有製作成本低廉、快速,僅需一位作家就可以搞定、不受連載的壓力、一冊「裝載」內容量龐大及精美的插畫吸引消費者等優勢,讓越來越多的創作者投入這塊市場,更因為輕小說本身的文體就是要來做為改編動畫用,所以轉換成動畫的困難度也沒這麼樣的高,加上容易商品化賺取利潤,所以逐漸成了改編動畫的首要人選。
然而,即便輕小說成了改編動畫的生力軍,文化產業的核心問題仍未改變,就是風險控管這點,輕小說就算在怎麼樣的成本低廉,我想出版社或是動畫贊助商也不會讓沒有人氣的作品繼續連載或是改編成動畫,這等同自尋死路,所以輕小說作品要繼續活下去,仍然需要「人氣」,而它們取得人氣的方法,就是靠一開始的設定。
有些人戲稱輕小說全都是靠精美的插畫來撐,賞心悅目的插畫固然是一個因素,但並非是最重要的,你要抓住觀眾的眼球,那就必須靠「奇特的設定」。靠設定這點不僅對輕小說很重要,對漫畫作品也是如此,然而漫畫作品必須在雜誌上按週或是按月連載,僅靠設定而沒有一定的作畫及說故事的能力,很快就會被讀者唾棄,但是輕小說是直接出單行本,他沒有在雜誌連載的問題,也不需要用畫面來說故事,它靠的是設定,如何弄出有趣的設定吸引觀眾來看這部作品是最優先的要務,就算是很重要的劇情方面,只要不要太差讓觀眾覺得「很有趣」、「會想繼續看下去」就算成功了,所以輕小說的勝負就在於前面幾集單行本,只要在前面幾集打出一片天就可說是成功一半了,動畫化的機會也可大增。
然而重視設定這點,對輕小說來說也是兩面刃,很多輕小說一開始設定弄得太過複雜難以處理,或是本來就要靠設定搶人氣,導致後續劇情內容不彰,或是結構過於鬆散,更致命的是由於輕小說是直接出單行本而不是連載,即便開始有劇情下降的問題,由於出版時間較長,連帶導致人氣的下降也很緩慢的,不像漫畫作品因為有連載的問題,所以劇情下降的情形會比較快表現在讀者面前,也會直接反應在人氣上,易言之,這種特質對出版社來講絕對是好,因為攫取到的人氣不會這麼快流失,但是對讀者來講可能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就宛如溫水煮青蛙般即使踩雷也不會這麼快的察覺到。
這種情形在改編成動畫後會變得更加嚴重,因為動畫內容裝載率低,加上集數本身的限制,所以勢必要砍掉一些劇情橋段,這讓原先結構就不夠完整,內容不夠精彩的問題變得更加明顯,甚至會讓人有不合邏輯或是太過跳痛的感覺,那麼最後的結局就是會讓觀眾有「這麼差勁的劇情也可以紅?」這樣的想法出現,這都是源自於太過重視設定、和動畫媒介本身無法完全容納輕小說劇情,被迫縮減凸顯缺陷有關。
但即使如此,有鑑於輕小說本身的製作成本低廉以及人氣減損緩慢等優勢考量,「設定至上」我想在未來的輕小說作品仍然會是主要策略,大量的輕小說作品改編成動畫或許實現了「動畫量產」—讓文化產業可以順暢發展運行這樣的目標,但是長久下來其實是犧牲的「質」本身,是否是件好事?我想就讓時代決定吧!